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评论 > 评论

QFII“新战术”曝光:扫货次新股 将改变市场格局?

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证券报基金圈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7-05-09

摘要:  当内地公募基金在一季度内纷纷丢下成长股奔向白马股的时候,海外机构却在悄悄地捡拾冲高回落的次新股、小盘股。其中下手最快的机构,已经一次性扫货近三十只。  来自上证报资讯的统计,QFII机构在一季度内...

  当内地公募基金在一季度内纷纷丢下成长股奔向白马股的时候,海外机构却在悄悄地捡拾冲高回落的次新股、小盘股。其中下手最快的机构,已经一次性扫货近三十只。

  来自上证报资讯的统计,QFII机构在一季度内合计新增106只A股投资,这些个股的平均市值仅为130亿元。其中,以瑞银集团为首的QFII,直接抄底31只次新股,买入总市值超过13.6亿。

  是QFII思路前瞻,还是内地基金思维更接地气?批量扫货小盘次新股的QFII机构,究竟为何而来?

  扫盘次新股

  根据上市公司的一季报,名列QFII持股市值前列的似乎依然是那些大市值的龙头股,包括银行股、五粮液包钢股份万华化学海螺水泥中工国际中国国旅等。背后的买家也都是瑞银、花旗环球、淡马锡、摩根大通等知名海外机构。

  但若从新增股入手,QFII的投资气象则完全不同。

  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QFII在一季度内新增持股为106只,新增持股市值为101.6亿元。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个股集中在次新股身上。

  根据统计,QFII机构在一季度末,合计增持31家2016年11月后上市的新股。

  这其中既有上海银行这样的传统行业公司,也有泛微网络荣泰健康这样的全新领域企业;既有常熟汽饰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也有茶花股份这样的日用消费品公司;既有江山欧派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中国科传这样“根红苗正”的国有资产。

  更有意思的是,此次扫货次新股的主要是同一家QFII机构——瑞士联合银行集团(后简称瑞银集团)。

  根据统计,在31只(次)批量扫货的次新股中,瑞银集团涉足了其中的28只。其中,既包括块头较大的上海银行,也有流通市值不足20亿元的亚翔集成德新交运、常熟汽饰、泛微网络、至纯科技等。

  全新的策略

  从结果看,QFII扫盘次新股的战略似乎是一个新现象。

  统计数据显示,除去本轮集中增持的次新股,QFII持股之前并未出现如此集中、批量扫货的情况。

  把最新持股按成立时间分析就可以看出,QFII目前的持股多数在2016年11月之后上市。

  往前推算,QFII的全部持股中,在2016年1月到10月上市的个股只有3只;2015年上市的个股有9只(已经是近年最高值);2014年上市的3只,2013年上市的1只。

  另外,从持仓特征看,QFII持有重仓股的平均市值也正在不断下降。根据上证报资讯统计,QFII在一季度内新增持股为106只,新增持股市值为101.6亿元。换算下来,QFII平均每笔新增投资的金额不足一亿元。这个规模大概是历史重仓股的三分之一。

  此外,QFII新增持股的市值区间也大幅下降。根据计算,新增持股的平均市值为130亿元,相比存量水平大概也只是三分之一。

  这种QFII“广撒网”式的布局,在A股市场还是不多见的。

  改变市场格局?

  那么何以出现这种QFII机构批量持有次新股的情况呢?

  一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总监认为,QFII批量投资次新股,大概率是两种投资策略,其一是指数投资、其二是量化投资。由于次新股上市时间较短,通常很少被指数使用,所以,量化投资策略可能性相对较大。

  另外一些熟悉QFII使用的投资经理也透露,瑞银这样的欧美大行,其QFII额度,主要是供其客户交易使用的。早期的QFII额度较少,主要为海外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养老机构所用,因此显现出清晰的价值投资痕迹。而近年来,随着市场上的QFII额度逐渐增多,客户机构多元化,其持股也渐渐出现多元化、本土化的特点。

  虽然不能完全确定背后的主力机构用意何在,但是,QFII批量扫盘次新股,仍可能给整个市场带来启发。

  首先,QFII机构开始深度介入A股的次新股行情,意味着新的投资者结构开始形成,这对于未来行情走向研判,有重要意义。

  其次,目前看,这个策略能否发扬光大还需要观察。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看,QFII买入的次新股投资浮动盈亏分化明显。

  尤其,2017年2月以后上市的次新股浮亏较多。比如多家QFII机构介入的上海银行,目前收盘价位于其上市以来的相对低位,博迈科贝斯特等也处于相对低位。如果QFII机构早先建仓较为积极,且持股至今,则浮亏预计会在10%~20%之间。这些投资的结局,估计也将影响QFII机构下一步使用新战术的兴趣。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史上“最迷你”LOF来袭 1.5万元承包整只基金

下一篇:加速建设养老保障第三支柱 须变机构自发为政府主动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