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背后的金融支持 广西河池市贫困山区金融扶贫调查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冷秋 徐友仁 发布时间:2017-05-10
10年前,因为生存条件恶劣,广西河池宜州市刘三姐镇乍洞村木累屯贫困户莫文瑶的妻子实在不堪忍受,留下一个不到一岁半的孩子离开他跟别人走了。莫文瑶想外出打工,又不忍扔下自己的孩子,于是只好这样一天天地挨下去。到了2015年,莫文瑶终于摆脱了贫穷的困扰,他家盖起了新房,在家里看上了电视。尽管他的生活水平依然较低,但人们心里有比较,他日子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广西是全国扶贫的主战场之一,而河池又是广西扶贫的重点地区,2015年末,河池市农村贫困人口为69.1万人,贫困人口占广西贫困人口15.28%,贫困发生率19.89%,比广西贫困率高10.41个百分点,扶贫开发任务艰巨。随着扶贫攻坚的开展,危房改造、村容整治、产业开发……一个个项目相继启动,一个个特困村旧貌换新颜。2016年已经有138个贫困村脱贫摘帽,一些人搬出了祖祖辈辈从未离开过的深山僻壤,开始感受到现代文明的气息;一些人家盖起了新房;一些地处偏僻的村寨看上了电视……与莫文瑶脱贫认定的这些人加在一起竟有20万人之多。
扶贫攻坚,就要从最穷、最偏的地方“攻”起。河池市正开辟出一条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子,而在这条路子的探索中,被赋予金融扶贫重任的当地金融部门,托起了许多贫困农户的未来和希望。
金融扶贫 犹如一个金色的杠杆
要脱贫致富,产业扶贫是根本之计。长期以来,产业扶贫难在金融瓶颈。没有启动资金,产业脱贫只能是美好愿望。瓶颈如何破解?
在“乍飞拉”生态养殖基地——人民银行河池市中支的金融扶贫示范点,人们找到了答案。
这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翻过一座山就是另外一座山。“乍飞拉”是当地人对河池宜州市刘三姐镇的乍洞、飞高、拉甫等3个贫困村的简称。全村14个自然屯182户6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03户316人。
2015年初,“乍飞拉”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通过与巨人龙珠山庄合作,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流转土地50多亩,在乍洞村塘底屯实施生态种养,建设“乍飞拉”生态养殖基地。基地由龙洲岛旅游度假区塘底养殖有限公司出资建设,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负责提供技术、养殖和日常管理,巨人龙珠山庄则负责统一回购、营销等产销一条龙服务,有效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
为让更多的贫困户获利,龙洲岛旅游度假区塘底养殖有限公司先行出资启动资金,占合作经营股份的51%,其余的49%股份让利于贫困户,由贫困户通过土地或资金入股的形式完成。
自从成为金融扶贫示范点以来,龙洲岛旅游度假区塘底养殖有限公司得到了银行的贷款支持,因此有了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乍飞拉”生态养殖基地。
人民银行河池市中心支行行长冼海钧告诉记者:“在这一扶贫过程中,银行的信贷资金犹如一个杠杆,撬起了企业、农民的两头儿。”
河池市金融办负责人也认为,产业是扶贫开发的支撑,由于经济总量小、地方财力不足、金融资源稀缺,融资难日益成为河池市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创建金融扶贫示范点,使企业和农户得到稳定的金融支持。
自从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提出开展金融扶贫示范点创建工作要求以后,一年多来,人民银行河池市中支在辖内11个县市(区)选择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影响力、已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贫困村等作为示范点,从信贷支持、支付体系、金融设施和金融服务及宣传等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创建工作。目前,河池全辖16个金融扶贫示范点全部挂牌,涉及贷款余额3.4亿元。
扶持一个产业 托起一方经济
都安县地苏镇是全国有名的藤编之乡,记者在当地比较大的两家企业发现同样的奇怪现象:工厂里面竟没有几个工人上班。在现场的人行都安县支行行长黄志林介绍说,他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公司负责拉订单、销路,建生产基地,农户家里就是生产车间。
竹藤编织业是都安县的传统产业,也是都安县的特色产业。是农村脱贫致富和创收的主要项目之一。
多年来,农行都安县支行结合当地藤编行业不同阶段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客户层次,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服务方案,探索金融开发式扶贫。
“只有把优势资源转化为优质产业和特色产品,才能转化为农民可靠的增收渠道。”黄志林认为这是许多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前,都安县地苏镇有不少村民利用农闲时间编织一些竹器上街换钱,只是这种粗放型的加工没能让村民有太多的赚头。由于缺乏市场培育和销售渠道,产品既走不出大山,又卖不出价格,很多人都认识到,产业不发展起来是没有希望的。然而,启动资金成为当时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通过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化,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成为农行都安县支行的金融扶贫路径。
由于藤编行业市场一直较为稳定,各种类型和规模的藤编企业保持着较稳定的生产和经营状况,贷款还本付息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后来,为顺应信贷政策变化的要求,农行调整了经营思路,通过重点支持藤编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有效地把公司、大户和广大农户连接在一起。通过“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的方式,及时帮助藤编企业解决生产资金需要。企业在得到信贷资金后,大量采购藤编原材料,并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组织周边群众加工编织工艺品。
一个企业能够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就能托起一方经济。目前,都安县参与手工编织的农户达到4万多人,2016年产值1.1亿元,全年对外出口达到10022万元人民币。
都安县发展竹藤编织业带动农户增收显而易见,据都安丹阳编织有限公司提供的数据,与该公司建立“公司+农户”关系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而都安县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560元,从事编织加工的农户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40元。
“凤山模式” 金融扶贫走出新路子
开发式扶贫是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也就是要增强贫困落后地区的造血功能,给农民源源不断的增收渠道。那么金融扶贫又该怎么扶?
凤山县是革命老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也是滇桂黔石漠化特困核心片区,所辖70%面积为大石山区,全县总人口21.53万人,2016年仍然有1.18万个贫困农户4.94万人,是河池最偏远的贫困县。
说实话,许多扶贫项目也是经历了曲曲折折的过程。过去,凤山县沿用传统的扶贫开发方式,扶贫的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农村贫困人口解决温饱“后劲”不足、容易返贫的问题突出,如何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不足的困难十分迫切。
冼海钧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扶贫要直接扶到户,而其核心则是扶贫资金直接到户。”2015年初,人民银行河池市中支联合河池市扶贫办以凤山县为试点进行积极探索,以政府财政设立小额信贷风险金担保,撬动金融机构扶贫小额信贷投入,由扶贫项目承接,吸收贫困户加入,最后农户增收脱贫。该模式在广西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肯定和认可。
据冼海钧介绍,人行河池市中支多方沟通协调,一方面促成凤山县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由地方政府整合自治区下拨扶贫基金和当地财政资金构成;另一方面与当地金融机构达成协议,按风险补偿基金规模1:10确定了4亿元贷款额度,当扶贫小额贷款发生损失时,使用补偿基金按损失金额的50%补偿给承办金融机构。
然后区分扶贫项目类型,定向使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形成了“贫困户+能人+合作社”的全覆盖式金融扶贫格局。2016年新增的30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对应35万亩核桃林下养殖“核桃鸡”项目,该县引进广西万寿谷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合作,贷款资金由公司集中使用和统一归还,政府财政全额贴息,公司负责提供鸡苗、饲料、疾病防治、回收成品鸡并加工出售一条龙服务,形成全覆盖式金融扶贫格局。
“凤山模式”的运作模式,由农村信用社对扶贫贷款执行基准利率,凤山县政府对贷款利息予以全额补贴,人民银行对信用社给予增加扶贫再贷款支持,在资金供给和运用两端形成规模,以数量弥补涉农金融机构“薄利”,从而实现了降低政府负担、兼顾金融机构利益、免除贫困户利息成本的三盈局面。
2016年人行河池市中支支持凤山县农村信用社1.4亿元扶贫再贷款,用于满足农村信用社加大发放小额扶贫贷款资金需求。同时,按风险补偿基金安排贷款额度3亿元,用于在册贫困户和农民合作社“互联网+林下养殖”扶贫项目贷款,形成“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产业”的金融助推脱贫攻坚模式。
记者注意到,“凤山模式”可借鉴推广之处是以“合作共赢平台”共推扶贫工作。政府、人民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各司其职,搭建成合作互利共赢框架。在运作中,地方政府出资增信和定期贴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人民银行发放扶贫再贷款作农村信用社资金后盾,金融机构与信贷协管员维护基础信息,共同构建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良好的运作环境。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