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提示 表外业务将成银行风险防范重点领域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孟扬 发布时间:2017-07-06
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银行业重点领域的风险问题仍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央行7月4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6年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趋缓,信用风险总体可控,但非金融企业债务风险继续暴露,其中房地产市场出现局部泡沫风险。同时,银行业表外业务继续增长,其风险隐患值得关注。
“部分银行将表外业务视为规避监管的手段,借表外业务之形行表内业务之实。虽然在表外嵌入了银行的信用,但是并没有纳入到资本的计量和约束,所以信用的扩张就比较快速,这是表外业务存在的一个主要风险。”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商业银行应做好表外业务风险防范,一方面严格对表外业务进行资本计提,确保表外业务适度合理增长,另一方面做好期限错配和流动性管理。”
重点领域风险仍值得警惕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商业银行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加快经营转型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银行业资产质量呈现出向好趋势。《报告》披露,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19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已连续21个季度反弹。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其中,小微企业和产能过剩行业仍将是不良贷款的主要增长点,中小房企融资风险和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的潜在风险也应引起关注。
正如《报告》所说,2016年,银行授信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发生债务风险事件仍然较多,风险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和产能过剩行业。
“受经济下行、产能过剩治理和担保圈‘链辐射’等因素持续影响,小微企业尤其是制造类、批发零售类以及资源类等亲周期行业的小微型企业风险管控压力依然不小。”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受外汇市场波动影响,汇率敏感的贸易型企业、依赖海外原材料进口的加工型企业以及拥有大量美元计价债务的企业,在业务和成本方面会受到一定冲击,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出现新的风险。
有专家提出,商业银行要适应我国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一些新变化,更有针对性地予以支持;同时要严格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坚决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对于房地产行业,《报告》指出,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偏高、上涨过快,呈泡沫化趋势,首付贷、房抵贷等产品与房价上涨相互强化,进一步助推房地产泡沫。新增信贷资源过于集中投放于房地产领域。
“银行应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建立全口径房地产风险监测机制,将房地产企业贷款、个人按揭贷款、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房地产企业债券,以及其他形式的房地产融资纳入监测范围。”连平表示。
表外业务应回归本源
根据《报告》,截至2016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余额为253.52万亿元,其表外资产规模相当于银行业表内总资产规模109.16%,比上年末提高12.04个百分点。
“《报告》特别提示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是跟中央提出的金融防风险、金融业务去杠杆,以及同业缩表的要求紧密相关的,也显示了央行继续金融去杠杆,加大金融风险防范,防止银行业风险扩散到实体经济的意图。”华夏银行特约研究员李虹含这样告诉记者。
高速扩张的银行表外业务正在受到更趋严格的监管。去年底以来,央行和银监会相继推出了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的政策以及《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严控表外业务增长。
“有些表外业务投到了限制性的行业,比如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项目、地方融资平台等,存在违反监管要求的投向,容易发生风险,向银行的表内传染,导致银行风险的上升。随着监管约束的加强,这些项目也会面临法律、监管、宏观调控的影响。”温彬表示。
对于下一步商业银行应如何做好表外业务风险防范,李虹含认为,第一是要继续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金融去杠杆政策;第二是在表外业务方面做好去同业的准备,做好一般性理财业务,也就是做好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个人理财,不断缩减同业套利、监管套利的行为;第三是商业银行要管理好期限错配、风险错配以及流动性的配置。
“银行对于非标类项目的选择,要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视同表内信贷,按照严格的审批,严把风险关,同时减少同业渠道,按照底层资产的要求来进行项目管理,防范通过各种渠道衍生导致的潜在风险。”温彬表示。
多渠道提升资金来源
《报告》指出,2016年商业银行流动性整体合理充裕,但仍存在两大不稳定因素:一是存款大幅波动仍然明显。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跨季月间波幅最高超过8万亿元。二是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有待提高。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环比增速各月均低于7%,其中四个月环比为负增长。
“受央行货币政策收紧以及各项监管政策从严的影响,叠加各种市场预期,商业银行压缩广义信贷增速,收缩以同业存单为纽带的同业资金链条,这对金融市场短期流动性均造成一定压力,流动性风险有所增加。”连平表示。
随着同业资金来源逐渐收窄,银行如何避免存款大幅波动,获得更加稳定的资金来源已成为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扩大企业资金、个人资金,也就是企业存款、个人存款,以及企业理财资金、个人理财方面资金;二是做好商业银行资金负债表的流动性管理,这项工作一般归口于商业银行的计划财务部门,对于流动性的调剂是非常重要的,流动性的调剂要做好期限、风险以及市场之间跨期、跨市场、跨风险的调配。”李虹含认为。
温彬也表示,“银行应稳定核心存款,多渠道拓展个人、企业存款,大力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存款,这些存款稳定性相对比较高,成本总体比较低,要减少同业负债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结算,特别是对企业客户,企业客户结算资金规模比较大,有一定的沉淀性,所以可以通过发展企业客户的结算,增加银行的资金来源。”
此外,李虹含建议,在当前国民财富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主要包括中间业务的服务,不仅包括私人银行的服务,还包括商业银行对私人银行背后、大企业背后配套性服务的提升。“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日趋严格的监管,提高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最重要方式就是做好内功、扩大营销。”他说。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下一篇:以有效监管促进资管业健康发展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