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杜冰 发布时间:2017-07-21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业内专家对此分析认为,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是落实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切实需要,也是优化间接融资结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有助于改善银行业服务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增加金融供给主体,填补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无法或无力顾及的市场,从而优化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改进和提升金融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展中小银行是现实需要
“支持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更好地发挥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作用,扭转现有金融体系结构性的缺失,这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专家认为,我国现存的金融结构相对于实体经济的需要还存在一些结构上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相对较弱。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信用风险的上升,银行信贷投向越来越倾向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愈发严重。
“中小银行和民营机构的服务定位就是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如今这类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苦于规模有限,监管更严格、资金成本也更高,制约了这类银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如果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也会进一步提升。”曾刚表示。
专家认为,中小银行可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服务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我国需要有足够数量的中小银行,通过更加充分的银企双向选择,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供需矛盾的同时,发掘更多有潜力的企业,把创新和创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推动力。
民营银行发展或将加速
“民营银行服务客户数量多、单笔贷款金额小,大幅降低了信息不对称问题,未来增长空间还很大。预计未来一两年将进入加速期,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曾刚表示。
自2014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获批成立以来,目前,全国已有17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专家认为,从目前来看,民营银行坚守着小额、分散的理念,依托主发起人的优势,与现有商业银行相比,在业务模式、客户定位、风控技术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弥补了现有银行体系中的一些缺失,适应了互联网化发展的趋势,这些成绩值得肯定。
不过,专家也提出,与社会对民营银行的高度期待相比,民营银行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从发展战略看,多家民营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重要方向,但未形成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支持能力有待加强;从业务模式看,‘互联网+’是多家民营银行构建商业模式的重要理念和手段,但受到监管和技术等多种因素约束,与大中型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构建生态圈并无明显差异;从客户定位看,多家民营银行积极将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但服务的具体行业和群体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分。此外,民营银行机构网点少、品牌效应弱、资金成本高,也都影响和制约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董希淼认为。
差异化发展须落到实处
从未来中小银行的发展定位来看,专家强调,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则,是中小银行在未来竞争中能够生存的基础。
“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赚快钱不是长久之计,越是小银行,越是要扎根本地,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创新。”曾刚表示。
与此同时,找到差异化的定位,将是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如何将差异化发展落在实处?董希淼对此表示,要坚持差异化的战略定位,要定位为社区银行,做精做深,与大中型银行密切合作,做银行业的有益补充者;形成差异化的客户群体,或发挥股东优势,或深耕区域特点,形成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客户群体;打造差异化的渠道体系,将物理网点与数字化银行有机融合,提升服务效率,增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能力;构筑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根据自身的业务定位,制定不同的风险偏好策略,对不同的客户群体,要实施不同的风险偏好指标等。
除此之外,专家认为,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的差异化竞争,还需要监管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建议根据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针对中小银行和民营银行探讨差异化的监管规则。
“应该说,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发起设立一直坚持差异化原则。” 董希淼表示,下一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建议监管部门推进并不断完善差异化监管措施,如落实和细化差别化的不良贷款容忍度政策,对小微不良贷款单列考核;对小额的小微贷款利息收入采取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中小银行专注于为小微企业、“三农”服务,发展普惠金融。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