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观察 > 观察

普惠金融应回归服务本位 获得服务根植于信息技术进步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刘泉江  发布时间:2017-07-26

摘要:  让所有的持牌金融机构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开发金融产品,才能有普惠金融的服务。普惠金融不是某类金融机构的事,也不是金融机构内某个部门的事,而是金融业的整体理念——要以客户为中心,为其提供方便、...

  让所有的持牌金融机构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开发金融产品,才能有普惠金融的服务。普惠金融不是某类金融机构的事,也不是金融机构内某个部门的事,而是金融业的整体理念——要以客户为中心,为其提供方便、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而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普惠金融包括了两个层次的内涵。其一是多层次的机构建设和多层次的市场建设;其二则是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机制的结合。

  “推行普惠金融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理念更新;二是制度建设;三是技术进步。”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7月20日在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普惠金融促进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表示,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会在财富分配上产生“马太效应”,即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减少贫穷,世界银行GAP(Group to Assist the Poor,扶贫协商小组)于2005年世界小额信贷年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让每一个有金融需求的人都能够及时地、方便地、有尊严地以适当的价格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吴晓灵认为,这种服务需求不限于贷款,也包括存款、支付结算、保险和财富管理。虽然这种服务不限于低收入人群,而是包括所有的人,但缺乏金融服务的往往是低收入人群,因而普惠金融的难点和重点依旧是低收入人群。

  多层次市场建设:破解贷款难“最后一百米”

  普惠金融理念上的更新,意味着让金融真正回归服务业,以客户为中心。“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工具,银行曾统一管理过企业的流动资金,曾以拨款改贷款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管理,因而银企之间并没有建立起平等的商业交易关系。”吴晓灵称,银行的个人客户在计划经济中只有积极储蓄支援国家建设的责任,银行没有为客户服务的意识,甚至在文革时期把存款利息当作剥削而取消。

  正是这种服务意识的欠缺留下了大量的服务空白,使得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金融在当下的中国做得风生水起,以致引发了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

  吴晓灵认为,让所有的持牌金融机构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为中心开发金融产品,才能有普惠金融的服务。普惠金融不是某类金融机构的事,也不是金融机构内某个部门的事,而是金融业的整体理念——要以客户为中心,为其提供方便、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而在制度建设的层面上,普惠金融包括了两个层次的内涵。其一是多层次的机构建设和多层次的市场建设;其二则是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机制的结合。

  业内人士表示,在多层次机构建设和多层次市场建设中,要以成本效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为原则,区分不同的机构定位、市场划分和监管定位。

  普惠金融的难点和重点是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健全的财务报表和信用记录,因而很难成为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强求持牌的商业金融机构为之服务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时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方法是利用熟人社会的信用约束来发展植根于社区的金融组织,比如信用合作组织和社区贷款组织。让这些植根社区的金融组织成为对接持牌商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平台和毛细血管,解决贷款难的最后一百米的问题。”吴晓灵表示。

  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植。适当的金融活动组织形式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但难以降低客户的风险成本。吴晓灵建议,针对特定的目标客户比如扶贫户、小微企业等,政府可通过担保基金提供增信服务,通过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共担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以及贷款贴息降低服务对象的融资成本。

  根植技术进步:控制杠杆率减少“马太效应”

  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问题是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新的时代与新的技术则会赋予这一金融业态新的内涵。

  在吴晓灵看来,以往受制于信息搜集和加工的成本较高,金融业服务的范围受到局限。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使得金融也有了服务于长尾客户的可能性。

  “电商、社交网络、各类在线服务积累了客户许多的行为数据。对这些行为数据的加工分析,使人们可以对客户的行为风险做出一定的评估,这为金融机构向没有信用记录的客户提供信贷服务提供了可能。小额信用的积累能为客户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创造条件。”她表示。

  事实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移动支付成为可能,让金融服务可以减少对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的依赖,从而为地广人稀或贫困地区居民开立账户、获得金融服务打下基础。普惠金融会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得到推广。这意味着,高端客户会因信息技术的进步让财富管理变得更便捷有效,低端客户会因技术进步而提高其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不仅如此,用普惠金融的理念,推行金融普惠是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基础。在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发展经济时,适度控制杠杆率,既有利于控制金融风险,也有利于减少杠杆运用带来的财富上的“马太效应”。

  “充分运用金融工具,让低收入的人群获得小额信用放款,给他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能增加低收入人群的财富,减少贫富差距。充分利用金融工具,给有创意的人提供人力资本融资的机会,能鼓励社会创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吴晓灵最后表示,金融是柄“双刃剑”,而如果用好普惠的理念,用好这柄剑,则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多种积极信号

下一篇:创业板7成公司中期业绩预喜 “中小市值”企业盈利回升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