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观察 > 观察

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蓝天 甘肃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周年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刘音妤 许朝阳 聂蕾 王昊  发布时间:2017-08-01

摘要: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8月,飞火流星。每一个高考结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子,都会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与欣喜。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以往还要为高昂学费忧虑发愁的历史,随着生源地...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8月,飞火流星。每一个高考结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子,都会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与欣喜。对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以往还要为高昂学费忧虑发愁的历史,随着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早已一去不复返。

  甘肃是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的策源地。2007年8月,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在我国知名的高考“状元县”——甘肃会宁县首次启动。秉承“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庄严承诺,甘肃金融、教育、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将助学贷款工作与金融扶贫、普惠金融相结合,全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开展,彻底结束了贫困学子上不起大学的历史。10年来,甘肃累计投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8.6亿元,为57万陇原贫困学子撑起了公平、责任与诚信的保护伞。

  应贷尽贷 撑起公平伞

  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而公平的最基础条件是一个人人均等的发展机会。

  曾经有一个时期,甘肃农村一些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以理想志趣而以学费高低选择院校和专业,甚至因家贫学贵难以迈进大学校门而遗憾终生。从2007年开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贫困学子入学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资金保证,也为他们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创造了最公平的机会。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对贫困家庭而言,孩子更是未来和一切。刘少锋和刘少珍兄妹俩出生在会宁县一个贫困家庭,父亲因心脏搭桥手术后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靠母亲吴梅一人打零工艰难支撑。兄妹俩通过苦学苦读终于在2014年同时被大学录取,当邻居们都羡慕她家出俩大学生的时候,随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收费明细当时就让全家犯了愁。“一个娃的学费一年6600元,俩娃就得1万多元,这还不算生活费。”吴梅忧愁地说。

  正当全家愁眉紧锁之时,刘少锋看到了学校发给他们关于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宣传资料。在仔细阅读了这份宣传资料后,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原来,按照相关政策,兄妹俩均可以申请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于是,吴梅从村里和乡里开出证明,到县教育局资助中心填了贷款申请,顺利地拿到了贷款合同。

  在甘肃,因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的家庭,不止吴梅一家。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曾经,高昂的大学学费,让不少农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调查显示,我国公立大学学费一般在5000至10000元不等。而2007年,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28元,一个四口之家一年的纯收入不到10000元。

  2007年8月,全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启动后,国开行甘肃省分行本着“应贷尽贷”的原则和“信用贷款、风险可控”的原则,设计了专门的贷款方案,在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全面推行。当年底,全省就有1.9万余名贫困家庭的学子获得此项贷款,圆了大学梦。

  10年来,甘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投放78.6亿元,帮助57万多名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7年,甘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计划投放金额为12亿元,受益学生达7.7万人,贫困家庭学生可实现应贷尽贷,真正实现 “让每一个孩子考得上就读得起”的美好愿望。

  凝聚合力 撑起责任伞

  责任,来源于担当,更源自扎根陇原服务民生的强烈使命。

  在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探索中,甘肃有关部门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建立起了“省级统筹领导、市(州)积极配合、县(区)认真实施、学校全面落实”的工作管理模式,形成了四级管理体系和领导工作机制;建立起了“以资助中心为平台,以政府合作和统筹协调为手段,以信用建设为保障”的贷款运作机制,确保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贷款规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从一开始,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就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7年,甘肃省、市、县各级政府分别成立各级生源地助学贷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并建立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省财政从中央财政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中专门为各级学生资助中心安排经费。各市、县教育部门特别是各级学生资助中心,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和安排,确保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主办行,国开行甘肃省分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贷款管理机制建设中实现了多个首创,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各方面的认可。该行创造性地在借款主体中增加学生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作为“共同借款人”;创造性地将助学贷款工作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并推行问责制度;创造性地建立基于风险补偿金的激励约束机制,将风险补偿金的支付与县区资助中心的管理绩效直接挂钩,对贷款违约额低于补偿金的县区学生资助中心予以奖励,以调动基层学生资助中心的工作积极性。

  塑造诚信 撑起信用伞

  信用,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灵魂”,也是经济社会良好运行的根本。

  近年来,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联合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及国开行甘肃省分行,共同开展丰富有效的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征信宣传进校园,有针对性地提升了大学生主动还款意识。经常性地开展“征信知识进校园”主题讲座宣传,与贷款毕业生面对面交流。借甘肃省教育厅编写《形势与政策指导纲要》教材的时机,在书中设置“征信与诚信文化”专栏,增加征信知识和内容。

  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充分利用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及时录入助学贷款还款信息,建立贷款学生终身信用记录,督促其按期还款。利用各级政府的组织优势,对贷款违约家庭形成舆论压力,同时将政府补贴政策与还款挂钩,促使贷款家庭提高信用意识。

  积极引导传媒和社会舆论,形成珍惜信用的社会氛围。到2016年年末,甘肃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不良率只有0.4%,本息回收率高达99.7%,有24个县区实现了100%回收。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外资投资A股蓝筹图谱解密

下一篇:空壳机构注销逾1.3万家 私募行业合规展业渐成共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