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观察 > 观察

上海“智慧法院”建设再升级 非法吸收存款罪等案已进入新系统试运行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陈健  发布时间:2017-10-31

摘要: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法院办案实现了电子化,那么,正在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则让法院在积累大量“电子数据宝藏”的基础上,再次升级“智慧法院”、“数据法院”建设。  记者近日从上海高院...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法院办案实现了电子化,那么,正在蓬勃发展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则让法院在积累大量“电子数据宝藏”的基础上,再次升级“智慧法院”、“数据法院”建设。

  记者近日从上海高院了解到,在前期“智慧法院”建设的基础上,该院正在开发一套人工智能系统——“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又名“206”工程。据悉,该系统的运用,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

  围绕证据主线 深度应用人工智能

  工作人员带领记者走进上海高院一间普通的法庭。一进门,记者就被忙碌的工作场景吸引,印有“206工程研发基地”醒目红色大字的横幅挂在墙上,门口右侧摆放的一个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正在演示研发中的“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6日,中央政法委明确要求,由上海高院研发一套“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软件”,该软件后被定名为“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郭伟清告诉记者,为推进“206”工程,各方都抽调了精兵强将,其中,集中直接参与软件系统研发的工作人员有279人,包括由上海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抽调的业务骨干64人,由科大讯飞公司确定的技术人员215人。

  为什么要投入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开发这个系统?郭伟清表示,研发该系统的目的是要使侦查人员从接手案件开始就按照法律规定的证据标准、证据规则、办案程序收集固定证据,确保侦查移送起诉的案件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到法律的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刑法的公正处罚。

  资料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纠正了34起重大冤假错案。产生这些冤假错案无一不与证据不够确实充分有关。郭伟清表示,证据是诉讼的灵魂。围绕证据这条主线,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支撑,坚持完整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原则,制定证据标准、规则指引,并将其嵌入数据化的办案程序中,为办案人员提供统一适用、方便快捷、数据化、清单式的办案指引,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倒逼”侦查、起诉、审判各环节,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证据标准、规则、程序办理刑事案件,保障当事人、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减少司法任意性,促进司法公正。

  在“206”工程研发基地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正在不断改进探索中的系统。当一个案件的卷宗扫描上传之后,该系统会自动对该案证据进行校验、审查,对于证据缺失或有瑕疵的,会用红色字体提示出来。

  记者了解到,不少办案人员反映,通过证据标准、证据规则的指引,在刑事立案、勘查、取证、制作笔录及案卷时,需要做、怎么做都一目了然。

  郭伟清介绍,目前,系统功能设计有23项,其中核心功能有3项,除了上面所说的证据标准指引功能,还包括单一证据校验功能,对每一个证据收集程序以及形式、内容进行自动校验,生成审查结论,提示办案人员进行补正或说明;而证据链和全案证据审查判断功能能够对证据链条的完整性以及证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进行审查、提示。

  三大环节 提升办案质量效率

  如此强大的功能是如何实现的?据科大讯飞法院产品线产品部经理金泽蒙介绍,“人工智能最重要的3个环节,是专家经验、模型算法和海量数据。”

  郭伟清表示,该系统运用图文识别(OCR)、自然语言理解(NLP)、智能语音识别、司法实体识别、实体关系分析、司法要素自动抽取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上海公检法机关已积累的刑事案件典型案例、司法信息资源、办案经验,上海高院制定的证据标准、证据规则和证据模型的机器学习、深度挖掘,及时发现、及时提示进入系统的刑事案件中存在的证据标准适用不统一、办案程序不规范、证据中的瑕疵及证据之间的矛盾等问题,确保提请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符合法律规定的标准,提升办案质量和效率。

  据介绍,2017年5月3日,“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正式试运行(法院6家、检察院6家、公安机关13家,共计25家试点单位上线)。试点单位于5月1日起立案的故意杀人罪、盗窃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诈骗罪(电信网络诈骗)4类罪名案件,均进入该系统试运行。

  展望未来 人工智能建设四步走

  记者了解到,在“206”工程之前,上海法院早已进行了全面的信息化建设,为“智慧法院”建设打下了基础。

  郭伟清介绍,2016年12月,上海高院大数据信息系统入选由中央政法媒体联合评选的2016年度“互联网+法治建设”十大典型案例。就这个大数据审判体系而言,就包含了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智能化远程审判系统、执行大数据智能管理系统等100余个子系统,法院专网、移动专网、外部专网、互联网和涉密内网实现五位一体,形成覆盖案件办理全要素集约化的信息网络体系。该系统还实现了移动化,法官利用手机便可进行办案事务安排、当事人材料与诉求回复等29项服务。

  当然,就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来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法院已经明确了下一步的目标任务。郭伟清告诉记者,主要有四项目标任务:一是继续推进“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二期)建设;二是借鉴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理念,研发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三是根据上海的司法实践,推进庭审智能语音识别系统的应用;四是推进电子卷宗的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工作。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 未来的法院审判工作将会是什么样?采访的最后,郭伟清这样向记者描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前沿技术,升级现有审判流程管理系统,使各类案件办理过程中收集和产生的诉讼文件能够即时形成电子卷宗数据,并应用这些数据支持法官办案,推进案件信息智能推送、司法资源智能搜索、庭审语音智能识别、电子举证质证、裁判文书自动生成等智能化应用。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方位智能服务,真正做到执法办案“全程留痕、全程可视、全程监督、全程公开”。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人工智能布局金融 智能投顾开启“千人千面”财富管理新纪元

下一篇:没有了!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