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资讯 > 产经

守着麻花手艺却致贫的贫困村 为啥又靠麻花脱了贫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0-10-09

摘要:  手中掌握着流传几百年的“贡麻花”制作技艺,数年前的张瑞德却是麻花庄村欠下28万元外债的贫困户,甚至连孩子上学的钱,都是前来驻村的时任第一书记捐助的。  “说出去你都不信,我们村好多人,守着祖传的手...

  手中掌握着流传几百年的“贡麻花”制作技艺,数年前的张瑞德却是麻花庄村欠下28万元外债的贫困户,甚至连孩子上学的钱,都是前来驻村的时任第一书记捐助的。

  “说出去你都不信,我们村好多人,守着祖传的手艺,日子却越过越穷了。”回忆当年的窘迫,张瑞德颇有些难为情。

  他所在的河南省民权县麻花庄村,原名五里河村,村里100多户张姓人家,大多以张元述及其子张万玢为祖先,两位先祖以麻花手艺传世,也因此,村中不少张姓人家,都有农忙时耕作、农闲时制作、售卖麻花的传统。

  《睢州志》、《民权县志》甚至还记载,在200余年的手工艺传承中,张家先人曾多次将所产麻花作为贡品进贡,也因此,当地所产麻花又被称为“贡麻花”。不过,由于历史实在久远,普通人已很难将这种零食餐点与“贡品”相联系。

  守着手艺却致贫

  令不少人意外的是,这个当地流传百年的“贡品”工艺,不仅没有帮助麻花庄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反而有不少村民被评定为贫困户。

  张瑞德家便是其中的一户。

  为啥守着麻花手艺,还会致贫?“主要还是那时候价格太乱了。”张瑞德说,由于大家手里都掌握着“贡麻花”工艺,1984年之后,伴随着国家鼓励搞活乡村经济,村里不少人都开始将制作、售卖“麻花”作为赚取外快的方式。

  张瑞德家也从1988年开始,在农忙之余,制作、售卖“贡麻花”。每天凌晨三四点,他和妻子、老母亲就已经起床了,3个人每天累死累活,能在天亮前制作出20多斤麻花,经过和面、油炸、晾干等几个工序后,新鲜的“麻花”就出锅了,那时,农村没有商超,再加上这些“麻花”动辄长达三四十厘米,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骑上自行车,在周边的十里八村走街串巷,沿街叫卖。

  麻花大同小异,口感也相差无几,你的能卖掉,可能邻居家的就不一定能卖掉了,“麻花”保存不易,有的卖家担心过期,于是开始降价,结果,麻花的价格也就逐渐从1.2元/斤(1988年前后价格),降到1元/斤,到最后,甚至跌到了6毛/斤——这已经连本钱都顾不住了。

  “都没想过抱团,都是各自为战,一卖不动就开始打价格战。”回忆当年,张瑞德不无惋惜,“那时候,大家咋都没想过抱团呢?”于是,每年总有几户制作麻花的人家,因为亏损被迫关门倒闭。

  张瑞德家也在苦苦支撑三年之后,因为连年亏损不得不退出麻花行业了。

  就这样,本指望着靠麻花致富的麻花庄村村民们,不仅没能靠麻花赚钱,反而成为了贫困户。到2014年时,麻花庄村已经有76户村民沦为贫困户。

  不过,也有人在苦苦支撑,譬如张培仁。这位今年80多岁的老人,曾是一名民办教师,后来,为了给四个孩子挣“嫁妆”钱,他下海进入麻花行业,虽然一直没赚到大钱,不过,他却一直苦苦支撑,在他的鼓励之下,麻花庄村每年仍有十几户人家,坚持制作麻花,但每年不休止的价格战,让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

  麻花推销员

  涣散的人心,也让曾经的麻花庄(当时名为“五里河村”,下统一称为“麻花庄村”)村委会成为大家都不愿意接手的烂摊子。2017年底,到麻花庄村接任驻村第一书记的河南省司法厅官员杨永峰发现,村里三名村干部,年龄最大的时任村支书张玉林已经73岁,另外两名也分别有67岁、51岁,村委会的账上,不仅没有一分钱,还倒欠了3000多元的水电费。

  寒冷的冬天,杨永峰躺在临时在村委会搭建的卧铺上,四周寒风刺骨,他睡不着,却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帮助村里的贫困户们脱贫。

  “虽然咱也是农民出身,可毕竟离开农村这么多年了。”农村工作咋开展?首先得找到主要矛盾!麻花庄村的主要矛盾是啥?没钱!因为没钱,村委会工作没法开展;因为没钱,村委会没号召力,难以在全村统一思想。

  麻花庄村别的不多,但麻花多啊!替村民把村里的麻花卖掉,村委会的账上,不就有了钱嘛。

  他先去找到时任村支书张玉林商量,对方半信半疑,他又去找村里一家麻花厂的厂长张瑞伟,游说对方把麻花“赊”给他去卖。

  随后,他翻出电话号码本,盯着通讯录里面的熟人,看谁才是潜在的客户。他跟河南医药技师学院的张院长感情好,给他打电话后,第二天一大早,杨永峰和张玉林、麻花厂长张瑞伟开着车就去了。

  到大门口保安不让进,让打电话联系。电话一打,没人接。再打,还是没人接。一直等到快12点,张院长才快步来到大门口,道歉说:“开了一上午院长办公会,手机静音了。”张院长是个爽快人,开门见山地说:“民权麻花我二十年前就吃过,好吃。我让工会给教职员工每人买两箱。”第一单生意就这样成交了。

  接着,他又去找漯河技师学院余院长,余院长提议,全校党员先给贫困户捐款,然后再买麻花。当天,杨永峰他们共收到捐款13600元,还卖出了500多箱麻花。

  就这样折腾了小半年,杨永峰和老支书张玉林、麻花厂长张瑞伟等几个人一起,给村里推销了将近2万箱麻花,麻花庄村村委会的账上,第一次在2018年春节有了18万元存款。

  杨永峰用这些钱,还清了村委会的水电费,给贫困户加买了新棉被,又给村里80岁以上老年人发了5200元慰问金,还给村卫生室购买了2台大空调……

  这下,麻花庄村的村民们开始意识到,这个“省里来的大官”,不是来麻花庄村镀金的,而是真心想干事的。

  当年曾经因为麻花生意失败、如今在外创业的麻花庄村民张永涛,曾经多次被村里邀请回村担任村支书,不过,他“一直在逃避”,觉得村委会老龄化太严重了,感觉也看不到啥希望。

  现在,他听说了村里的变化,也从外地回来了。2018年4月,张永涛当选为麻花庄村新任村支书。

  结束“内战”

  两个40多岁的中年人,开始给麻花庄村带去新变化。

  首先是统一全村的麻花零售价。

  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张永涛,10多年创业时,也曾经因为麻花价格混乱,被迫退出麻花行业,外出打工、创业。

  这些惨痛的经历,让他在杨永峰的支持之下,更坚定了统一价格的信心。

  两人把村里10多家麻花厂家、作坊主喊到一起,开会呼吁统一价格,每斤麻花统一涨价0.2元。

  刚开始,大家都半信半疑,“我涨了,万一他不涨怎么办?”“麻花涨价了,客户不就吓跑了吗?”

  最后,众人在杨永峰、张永涛等人的劝说下,总算是勉强同意了统一调价,结果那年,几乎每一个麻花厂都多挣了十几万元。不过,其中3万多箱麻花,仍是杨永峰靠熟人关系推销的。

  眼见有利可图,大家终于意识到,麻花庄村的“麻花内战”,真该结束了!

  2019年6月,麻花庄村成立了一家名为民权县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的村集体企业,把全村的麻花厂、麻花作坊统一整合成了六家分厂,试图对外统一品牌、统一价格。

  而此前的2019年3月,为了对外打出全村的“麻花”品牌,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五里河村被正式改名为麻花庄村。

  为了打出品牌,杨永峰、张永涛还专门把中央电视台第10频道地方志栏目、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香香美食”栏目等邀请到村里,去拍摄麻花擂台赛、麻花宴、麻花节等场景,张培仁等10名麻花艺人,甚至还专门制作了一根5米长的纯手工“麻花王”。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麻花庄村的麻花,也开始走出村庄,成为一些航空公司的配餐食品,成为一些餐厅的餐前甜点,成为当地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

  麻花的销量上去了,村里几家麻花分厂的用工需求也上去了,张永涛说,现在已经有300多名村民在麻花厂上班,每天,他们都能拿到100元左右的工资。

  2019年11月,麻花庄村的76户贫困户,总算全部脱贫摘帽了。

  随着村里的生产、包装机器的增多,当年的贫困户张瑞德,因为爱琢磨器械零件的维修,还被村委会任命为民权县麻花庄村食品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他一边向上游的厂家索要技术资料,一边不断叮嘱分厂的工人们,要定期维护、保养机器,开始成为村里的技术能手了。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国常会发布新能源汽车行业重磅利好!提到了这些细分领域

下一篇:国庆节也是“丰收节” 甘肃59岁大爷淘宝直播7天卖掉5000斤苹果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