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趋严是全球趋势 中国私募出海机遇大于挑战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17-03-21
伴随着国内私募基金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去年私募行业也迎来最严监管年。上周六,在第十一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多家私募机构就监管及私募出海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认为私募出海机遇大于挑战。
严监管将成未来3年趋势
去年,基金业协会先后发布了一系列新规,从源头对私募基金行业进行规范,要求私募基金备案、募集、内控、信披必备,监管层也正在就私募监管框架勾勒私募基金“7+2”专项自律规则体系。据中基协数据,与2015年末相比,2016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下降了26.79%,私募基金数量和实缴规模则分别增长了102%和111%。
多家私募机构一致认同行业监管的必要性。景林资产总经理田峰认为,加强监管对景林资产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新规出台后,他们对国内的业务包括内部流程、信息披露、募资等方面重新进行了梳理,其它方面则影响不大。“景林在以前受美国、中国香港市场监管这么多年,有一些投研方面的要求本来就很严,所以这方面的影响也不是特别大。”田峰表示。
“现在国家主张产业资本脱虚向实,未来3年可能还会持续这样的态势。”明曜投资董事长曾昭雄呼吁,将二级市场投资和股权投资分开监管,对这两个业务的划分,要采取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做法,同时对一些持续规范的公司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处理办法,可考虑采取“新老划断”的形式等。
“对现在的监管来说,从‘放养’阶段逐步走向‘圈养’阶段,这从中长期来看,对整个私募行业是一件好事。”蓝石资产总裁朵元泽表示,希望监管方面能够让私募基金参与更多的领域,能够在背负更多责任的同时,也能有更多的权利,让私募可以进入更多的市场,参与到更多环节中来。
并非所有私募都合适出海
近年,很多投资者都有海外资产配置的需求,不少私募也纷纷加快出海的节奏。国内私募出海是否存在机遇?对此,记者采访了凯思睿环球基金服务董事李晓亮,他表示,总体来看,私募出海机遇大于挑战,“全球资产类型、投资策略和工具都比国内更多,对投资人来说配置更完整,产品方面也更灵活,适合不同类型策略私募进行发挥,这是国内私募出海最大的机遇。”
不过,李晓亮认为,中国私募管理海外产品需要时间,这不是几年之内就能实现的,从策略兼容性到对境外投资的把控等等,都有个熟练到驾驭的过程。他建议准备出海的私募:从零开始接受海外机构的建议,尽量避免把对国内产品的认知拷贝到海外产品上。必须做长远的规划和考虑,在境外发产品尽量做到一步到位。
香港东英资管执行副总裁李炜告诉记者,以前几个星期就可以发行产品,但是现在监管严做不到了,一些投资人就把目光移向了海外,“这在海外更不可能发生,海外的监管更加全面和独立,资金的安全性与产品的透明性,是海外的普遍认知。”
李炜表示,在任何领域有比较优势才能去考虑,要看资源禀赋是否支持去做海外市场。“有些基金在海外有大量资金,且追求平稳的回报,这类就比较可行。还一种是专注某个行业的生意,比如互联网,把已经管理账户揉在一起还做同一类市场。”李炜不建议专注于A股的管理人以此套利。
对于出海的基金和初创型的基金,目前来说在海外选择PB有两种路径,一个是投行,另一个是券商。盈透证券券亚太区销售代表戴爱娜表示:“投行对每个私募的客户都会有非常严格的指标要求,交易量、资金量、融资融券都是要考察的,在投行是非常难开户的,可以选择专业的券商。”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感悟
下一篇:中基协注销24家私募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