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要闻 > 要闻

稳住息差水平 筑牢经营发展“护城河”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4-01-04

摘要:  2023年已经收官,回顾这一年的发展,银行业历经重重挑战。其中,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机构面临的共同压力。  “回顾2023年,受资产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调降存量房贷利率以...

  2023年已经收官,回顾这一年的发展,银行业历经重重挑战。其中,净息差的持续收窄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机构面临的共同压力。

  “回顾2023年,受资产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调降存量房贷利率以及负债端存款定期化等影响,银行息差持续收窄。”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看来,2024年,受年初资产重定价效应、稳增长背景下利率下调以及地方债务置换等影响,银行业息差继续面临收窄压力。

  净息差是维持银行营收坚挺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在现实的压力下,一场“息差保卫战”早已在各家商业银行悄然打响。展望2024年,银行业该如何积极“应战”,将成为各家银行经营工作中的“重头戏”。

  上市银行净息差普遍承压

  2023年,上市银行净息差持续探底,“稳息差”成为银行业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73%,环比减少1个基点,同比减少20个基点。

  分类型来看,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66%、1.60%、1.61%,均低于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设定的1.8%的警戒线。

  实际上,净息差收窄已经成为银行业近几年的发展常态。然而,在今年净息差普遍出现大幅度收窄的背后,是上市银行面临的贷款利率下行、负债成本高企双重困境。

  “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特殊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加大经济逆周期调节,持续让利实体经济,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银行存款快速增加,同时部分居民储蓄存款出现定期化趋势,长期限存款成本相对高等因素,也进一步抬升了息差压力。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下行,一年期LPR从年初的3.65%降至3.45%,五年期以上LPR从4.3%降至4.2%。此外,存款定期化趋势增强了银行负债成本的刚性,叠加资产端收益率下行,进一步压缩了银行业净息差水平。

  “集团净利息收益率同比下降20个基点,原因之一是负债端,企业资金活化不足,叠加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零售客户储蓄倾向提升,人民币存款整体延续定期化趋势,整体负债成本率有所上升。”交通银行在2023年三季报中提到。

  “为保持息差基本稳定和利润合理增长,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持续性和高质量发展的稳健性,商业银行通过下调存款利率来压降负债成本,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下行趋势有望扭转

  在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银行业加强负债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为了减轻负债端压力,自2023年以来,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一共迎来了3轮集体调降,时间分别为2023年6月、2023年9月以及2023年12月。

  从调整幅度来看,6家国有大型银行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从2022年9月的1.65%降至1.45%;二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15%下调至1.65%;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6%降至1.95%;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65%降为2.00%。

  据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团队测算,按照定期存款约150万亿元计算,利息下调15个基点,每年节省银行利息支出2250亿元(年化),与存量按揭利率下调影响规模相当。

  展望2024年,存款成本下行是否能够改善银行业息差水平?

  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银行净息差将呈现整体趋稳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引导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让利,加大对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以及制造业、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中枢下移,推动银行挖掘利率市场化改革潜力。

  “当前存款定价正处于下降通道,仍有较大的潜在改善空间。但结构方面,存款定期化的影响对冲了定价的下行。”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张宇表示,2024年,各项存款降息政策的效果将加速显现,驱动银行负债成本率由升转降。

  然而,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2024年,仍有多项因素压制资产收益率表现,银行净息差依旧存在小幅下行的空间。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认为,从资产端来看,滚动重定价将带动存量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存量按揭利率调降、城投化债等制约因素仍在发挥作用,存量贷款定价下行趋势较难扭转。

  两端发力 守牢息差警戒线

  在业内专家看来,净息差水平下降将影响净利润水平,进而影响银行资本的内源性补充,而充足的资本储备不仅是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基础,也直接关系到抵御风险的能力,关乎整个金融体系的韧性。

  2023年以来,银行净息差的持续收窄也引起了行业和监管部门的一致重视。2023年8月17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需要保持银行合理利润与息差水平。

  展望2024年,如何继续筑牢稳息差的“护城河”,保持稳健可持续经营,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稳住息差水平,商业银行大概率会以更大幅度、更高频率调降存款利率,确保负债端成本在存款定期化趋势下出现明显压降。”薛洪言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资产端,也倒逼商业银行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提升零售贷款和小微贷款占比。”

  “要优化资产结构,合理降低低收益资产占比,稳步推动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动中间业务和轻资本业务发展,为银行带来尽可能多的活期存款。”在周茂华看来,银行需要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并在稳定负债成本基础上,优化负债结构,合理测算和控制长期限存款产品发行量。

  在利率中枢逐步走低、净息差持续收窄的环境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逐步转变以依赖高资本消耗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共识。

  “轻资本业务不占用或少占用银行资本,在规模上可以摆脱对资本驱动增长这一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在质量上有助于提升净资产收益率,提高银行估值水平和融资能力。”薛洪言表示。

  国信证券分析认为,在当前市场形势以及监管导向下,银行有望淡化存款考核,强化AUM考核,更加重视财富管理与理财业务发展。随着银行加大AUM考核,将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原本的存款向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存单等转移资产,其中有一部分将流入资本市场,助力资本市场活跃。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新公司法强调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进一步强化职工民主管理

下一篇:信托业2024:练好内功 顺应“五新”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