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实践:不可逆趋势下的“行稳”之道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4-02-22
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投资,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一方面,全球范围内,ESG投资热潮持续高涨。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统计数据显示,全球ESG投资的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13万亿美元迅速增加至2020年的35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3.0%,远远超过同期全球资产管理行业6.0%的整体增速。同时,ESG产品创新也在不断涌现。从中国来看,我国ESG投资日益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ESG投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另一方面,反ESG声浪在部分地区开始出现。近日,美国最大石油供应商埃克森·美孚对美国和荷兰的两家ESG投资者发起诉讼,以阻止他们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再次提案要求公司“制定范围3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种“逆流”在美国企业界并非个例,也凸显了围绕ESG的一些争议。
那么,争议的焦点在哪里?从国内市场来看,“进击的ESG热潮”下是否潜藏着评级、标准乱象?对标国际,如何看待ESG标准的差异化和本土化?《金融时报》记者围绕上述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走向主流还是光环渐褪?
美国市场上关于ESG的争议近年来开始呈现升温趋势。
2022年4月,特斯拉CEO马斯克炮轰了ESG和ESG评级,认为“ESG是魔鬼的化身”,并评价ESG评级是垃圾。2023年年初,是否允许养老金在投资决策中考虑ESG因素再次引发大讨论,美国劳工部、参议院等展开了激烈争论。而最近的一轮争议则是前文提到的大型石油企业的反对之声。近期,反ESG的声音还在持续发酵。
质疑不仅仅停留在讨论层面。从美国市场的实际数据来看,相关资产规模的确有下滑之势。根据GSIA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市场的相关资产规模从2020年的近12万亿美元跌至2022年的8.4万亿美元,和2016年的规模(8.7万亿美元)相当。“从本质上说,这是美国市场ESG政治化和武器化的结果。”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美国,两党之争放大了ESG的争议。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ESG投资风光不再?对此,CFA协会中国区总经理张一认为,这主要是美国国内政治环境的问题。他分析称,实际上,一些投资者对ESG虽然态度不积极,但对ESG所代表的内核仍然是支持的。例如,有人声称不愿意用ESG这个词,但仍然要坚持按照相似的标准去做评估。从整体来看,ESG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跳出美国来看,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市场的相关资产规模仍保持增长。《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根据2023年四季度晨星全球可持续基金流向报告,受益于股票和债券价格的上涨,2023年四季度,全球可持续基金资产规模增长8%,2023年12月底已达3万亿美元。其中,亚洲(除日本)地区,2023年四季度,可持续性基金总资产规模环比增长5%,达到610亿美元。
郭沛源认为,当前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增长主要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回暖。2019年,欧盟推行可持续金融披露规定(SFDR指令)、打击漂绿,市场应声缩水,2020年欧洲市场的相关资产规模从2018年的14万亿美元跌至12万亿美元。但两年之后的2022年,欧洲市场止跌回升至14万亿美元。
晨星方面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上述趋势。整体来看,可持续基金产品开发也有所恢复,全球新发可持续基金达120多只。特别是欧洲地区,2023年四季度,可持续基金表现优于大盘,获得了33亿美元净流入。
中国方面,这一市场近年来持续处于上升趋势。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中国可持续投资资产规模约3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绿色信贷占绝对主导地位,占比高达86.2%,且资产质量良好,过去5年的不良贷款率始终低于0.7%,明显低于同期各类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与此同时,可持续公募基金的增长显著,从2008年的数量不足百只、总规模刚刚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发展到现在规模约5104.24亿元人民币,数量约747只。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也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反映出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信心。
评级热潮:繁荣还是乱象?
随着国内ESG市场的蓬勃发展,从事相关业务的机构也越来越多。一位业内人士评价,当前ESG评级机构太多了,一些原本不具备评级资质的机构也参与进来。
“目前国内的ESG评级框架基本一致,主要从风险暴露和风险管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位专家表示,然而不同评级机构的ESG评价体系特点存在较大差异。此外,不同评级机构在构建ESG评价体系时关注的议题、选取的指标、权重的设置、采用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均不同,导致评级结果也存在差异,给使用者带来困难。
ESG评级结果“乱花渐欲迷人眼”,是市场的繁荣还是乱象?对此,张一表示,这是高速发展时期的一个必经阶段。在他看来,此前ESG标准匮乏,相关领域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市场必然会出现一个“百家争鸣”的阶段。未来,随着市场充分竞争、人才越来越专业,会有好的评级方法、标准脱颖而出。
郭沛源也持相似观点。他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国内涌现出了一定数量的ESG评级供应商,这是ESG投资行业早期发展的正常现象。从欧美市场近40年的ESG投资发展历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部分市场都发展出了不同的ESG评级机构,而机构之间的整合主要发生在近十多年内。
郭沛源表示,ESG评级的本质是数据服务。随着ESG投资渐入主流阶段,有独立性、数据能力和专业技术的机构和更利于投资机构使用的数据将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
事实上,对于ESG评级的争议并非中国市场的独有现象。例如,ESG评级结果的“有效性”在美国也未形成共识,重塑评价办法的呼声不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校长讲座教授张博辉表示,全球从事ESG评级的机构超过600家,明晟MSCI、晨星、标普等拥有完整ESG评估体系的国际评级机构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其评级结果应用最广泛、市场接受度最高。但总体而言,ESG数据和评级服务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透明度不足和方法论不统一等问题。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ESG数据和评级机构在确保服务可靠性、评估方法的透明度、解决利益冲突以及与公司沟通等方面还需改进。
“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正式发布的首批可持续披露准则为统一全球混乱的ESG标准带来了曙光,也有助于提升企业披露信息的透明度,使得ESG评级数据来源更标准化,从而提升数据质量。”张博辉表示。
国际化还是本土化?
从整体来看,ESG标准的建立尚在进程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是否能同国际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当前,在相关的核算领域,最大的调整核算标准尚未统一,分析方法有待加强。此外,ESG评级结果的差异来自评价范围和评价议题差异化界定,并受各地普世价值观、法律法规、发展阶段、本土政治经济特点和对基础数据精细化处理能力等因素的多重影响。
ESG评级是否应该有“中国特色”?这个问题也引发很多专家的探讨。
郭沛源认为,国内的ESG评级体系要考虑中国市场的一些特征。如果照搬国际评级体系,可能会导致大多数中国公司集中在尾部、评级区分度不佳的情况,这样的数据不利于投资机构使用。
在张博辉看来,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他分析称,要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共识框架,同时立足国情选取适宜的指标。在环境维度,需要有国际关切的温室气体、水资源、废弃物管理等内容;在社会维度,需要反映员工雇佣关系、职业健康、薪酬福利等内容。
但他也认为,需要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设定指标。例如,在公司治理维度,可聚焦本土上市公司治理焦点问题。
张一也持类似观点。他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谈到,ESG评级中应该有“中国声音”。“曾经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提出棕色标准,认为一些高碳行业只要在降碳,也可以被视为积极推动绿色转型。国际上针对这一观点已渐渐达成了共识。”张一表示,在ESG评级标准中,我们也可以呼吁更多人关注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发出我们的声音。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