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更多>
聚焦新闻
×
新闻 > 要闻 > 要闻

“3·15”变成“365” 消费者权益保护应时刻在线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4-03-15

摘要:  预付式消费退款难、店家跑路问题频频发生;直播间真假难辨、网购产品“货不对板”;物流丢失赔付率极低、服务性消费推诿拖延……这些消费乱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而在金融领域,几个鸡蛋一桶油背后牵涉的...

  预付式消费退款难、店家跑路问题频频发生;直播间真假难辨、网购产品“货不对板”;物流丢失赔付率极低、服务性消费推诿拖延……这些消费乱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而在金融领域,几个鸡蛋一桶油背后牵涉的非法集资,购买的银行存单其实是保单,斥巨资投入的养老公寓却突然爆雷,这样的问题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如何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每一年的老话题。连续举办30多年的央视“3·15”晚会已成为不少人每年的“保留节目”,食品安全、汽车质量等频频踩雷的领域让人初看觉得“可笑”,细想却觉得可惧。

  政府部门的罚单与严惩、媒体平台的揭露与警示,的确让一些商家大大收敛。一些品牌由于害怕被投诉曝光,临近这个时间节点也会推出打折促销活动,以求拉一波好感。但是,我们不禁要问,“3·15”之外呢?在这些被曝光者之外,更多隐藏的问题如何解决?

  实际上,每年的“3·15”只是一次让监管者、市场主体和消费者重新认真审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机会,更多的功夫还是在平常的365天。

  要把消费者保护从“3·15”变成“365”,需要让消费者“诉有所应”。消费者吃了亏,最怕的就是喊冤无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经历过或因维权成本太高,或因债主难寻只能“认赔”的困境。应当说,随着近年来各地政府乃至各大平台都开通了投诉热线,搭建了网络举报平台,畅通退换货机制,上述情况已大大好转。不过,智能客服不断重复“车轱辘话”、电话投诉渠道转接了无数轮也无法转接到人工、一些人工客服“态度很好”但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等困境仍持续存在。对于政府部门、各大平台而言,从“有投诉渠道”变为“善解决渠道”,依然任重而道远。

  要把消费者保护从“3·15”变成“365”,需要监管“长牙齿”。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又有了新表现。利用移动互联网诱骗老人、App后门盗窃用户隐私信息、套娃式VIP后的权益缩水……这些新形式令人防不胜防。要解决这些问题,监管部门需针对新技术下的新现象加强研究,练就“火眼金睛”,更好发现问题。同时,对于不法行为不能停留在通报批评或“罚酒一杯”式的小惩大诫,对其中典型、恶意行为要予以严惩,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

  要把消费者保护从“3·15”变成“365”,需要加大日常的宣传引导工作。以金融业为例,金融产品五花八门,很多消费者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很难独立决策,往往是被客户经理搞得晕头转向,或是跟风式消费,这也导致一些骗子有机可乘。对此,一方面,要在合规制度上加以完善,落实好“知情告知”等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基本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让消费者具备基本的警惕之心和判断能力。与之类似,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数字产品服务的消费方面,也需对消费者给予客观、合理的引导。公共平台、教育机构、社区等要在这方面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3·15”备受关注的背后,也隐藏着日常365天里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相关机制越来越完善,使消费权益保护时刻在线,营造安全无虞的消费环境,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开心消费,也让我们的消费市场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健康。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上一篇:《政府工作报告》里的2024年金融风向标

下一篇:转融券“T+0”变为“T+1” 降速旨在营造更公平市场环境

分享到: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框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客服电话:010-57135130 传真:010-57135130 邮箱:mrcxnews@163.com

本站郑重声明:每日财讯网所发布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网不对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Copyright Up to 2022 mrcx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71131号 【京ICP备16069224号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