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变成“365” 消费者权益保护应时刻在线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4-03-15
预付式消费退款难、店家跑路问题频频发生;直播间真假难辨、网购产品“货不对板”;物流丢失赔付率极低、服务性消费推诿拖延……这些消费乱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而在金融领域,几个鸡蛋一桶油背后牵涉的非法集资,购买的银行存单其实是保单,斥巨资投入的养老公寓却突然爆雷,这样的问题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如何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每一年的老话题。连续举办30多年的央视“3·15”晚会已成为不少人每年的“保留节目”,食品安全、汽车质量等频频踩雷的领域让人初看觉得“可笑”,细想却觉得可惧。
政府部门的罚单与严惩、媒体平台的揭露与警示,的确让一些商家大大收敛。一些品牌由于害怕被投诉曝光,临近这个时间节点也会推出打折促销活动,以求拉一波好感。但是,我们不禁要问,“3·15”之外呢?在这些被曝光者之外,更多隐藏的问题如何解决?
实际上,每年的“3·15”只是一次让监管者、市场主体和消费者重新认真审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机会,更多的功夫还是在平常的365天。
要把消费者保护从“3·15”变成“365”,需要让消费者“诉有所应”。消费者吃了亏,最怕的就是喊冤无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曾经历过或因维权成本太高,或因债主难寻只能“认赔”的困境。应当说,随着近年来各地政府乃至各大平台都开通了投诉热线,搭建了网络举报平台,畅通退换货机制,上述情况已大大好转。不过,智能客服不断重复“车轱辘话”、电话投诉渠道转接了无数轮也无法转接到人工、一些人工客服“态度很好”但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等困境仍持续存在。对于政府部门、各大平台而言,从“有投诉渠道”变为“善解决渠道”,依然任重而道远。
要把消费者保护从“3·15”变成“365”,需要监管“长牙齿”。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侵犯消费者权益事件又有了新表现。利用移动互联网诱骗老人、App后门盗窃用户隐私信息、套娃式VIP后的权益缩水……这些新形式令人防不胜防。要解决这些问题,监管部门需针对新技术下的新现象加强研究,练就“火眼金睛”,更好发现问题。同时,对于不法行为不能停留在通报批评或“罚酒一杯”式的小惩大诫,对其中典型、恶意行为要予以严惩,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
要把消费者保护从“3·15”变成“365”,需要加大日常的宣传引导工作。以金融业为例,金融产品五花八门,很多消费者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很难独立决策,往往是被客户经理搞得晕头转向,或是跟风式消费,这也导致一些骗子有机可乘。对此,一方面,要在合规制度上加以完善,落实好“知情告知”等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基本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让消费者具备基本的警惕之心和判断能力。与之类似,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在数字产品服务的消费方面,也需对消费者给予客观、合理的引导。公共平台、教育机构、社区等要在这方面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3·15”备受关注的背后,也隐藏着日常365天里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相关机制越来越完善,使消费权益保护时刻在线,营造安全无虞的消费环境,让广大消费者放心消费、开心消费,也让我们的消费市场越来越火热、越来越健康。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