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换“贷” 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便利化水平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每日财讯网》编辑 发布时间:2024-04-30
202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在顶层设计指引下,金融监管总局围绕发展普惠金融精准施策,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重庆监管局发布了普惠金融“成绩单”。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末,重庆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448.6亿元,同比增长18.6%;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7%,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围绕如何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金融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蒋平。
《金融时报》记者:过去一年来,重庆监管局在提升普惠金融可得性、适配性和精准性方面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蒋平:过去一年,重庆监管局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金融监管总局部署,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统筹普惠金融供给与需求、数量和质量、发展与安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实现了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依协同抓重点激活科创新动能。重庆监管局印发专项文件,推出十三条措施,构建目标清晰、机制健全、产品丰富的专精特新金融服务格局,并开展了银保支持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专项行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今年2月末,重庆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2193.83亿元、1176.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92%、16.59%,专精特新企业信贷覆盖率达到72.31%。
二是搭系统配机制助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重庆监管局开发“33618”产业金融数字综合服务系统,打造集重点产业、行政区划、银行保险多维一体、上下穿透的制造业产业可视化全景图,为延链补链、固链强链提供支持。截至2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8.5%;其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到48.16%,同比提升4.33个百分点;获贷户数6.45万户,投保1.99万户,享受金融服务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6.4%。
三是建标准推产品开拓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重庆监管局授牌全市首批17家绿色金融机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三农”群体推出林权抵押贷、排污权抵押贷、取水权预质押贷等330余款金融产品。截至2023年末,全市绿色信贷余额7168.6亿元,同比增长29.74%;绿色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达到10124亿元,同比增长37.5%。
四是优服务走万企增强实体获得感。截至2月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448.6亿元,同比增长18.6%;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47%,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和无还本续贷余额占比分别提升4.0个、1.8个和2.0个百分点。通过组织“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系列深度对接活动,促进银行机构为1.55万户企业新投放贷款3068.9亿元,其中,两年内没有信贷记录的首贷户1939户,贷款金额958.03亿元。
五是强质效保供给推动乡村焕新颜。实施“县域金融服务达标升级计划”,学习“万千工程”经验,服务“四千行动”。组织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探索金融支持“高素质农民”,推行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山地产业“粮头食尾”链条。截至2023年末,全市涉农贷款同比增长9.84%;累计为236.15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84.93亿元,向175.41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14.56亿元。
《金融时报》记者:围绕破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重庆监管局如何发力?
蒋平:重庆监管局以金融要素供给均等化、权益保护平等化、服务综合化为目标,持续提升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一是建立惠企目标体系。印发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要点,明确“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总目标,督导机构合理制定专项信贷计划,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优化信贷结构。加强监管监测与考核评价,组织商业银行开展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机制自评估,落实贷款尽职免责要求,完善银行内部考核激励。督导鞭策机构加大服务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二是强化银企对接服务。持续开展“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个体工商户服务月”等系列深度对接活动,引导银行上门服务,由“坐商”转变为“行商”。依托金融大数据,探索通过建模批量识别企业,主动向金融机构推送白名单。用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整合,提高银企线上对接效率。
三是打造信用培育体系。开展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通过数据挖掘无贷款记录的企业“结算户”,开展“结算户转有贷户”行动。同时,阶梯型培育市场主体信用,通过壮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支持小微经营主体获得“首贷”,并在信用等级提高后取消续贷的担保要求。
四是消除政策服务信息差。按季向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放金融服务调查问卷,摸排市场感知,跟踪纾困政策落实效果,定期形成专题分析报告。通过金融机构自媒体矩阵,提升普惠金融重点群体对金融政策的知晓度,消除政策感知温差。
《金融时报》记者:请介绍一下重庆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情况。如何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帮助中小微企业以“信”换“贷”?
蒋平:建设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是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做好五篇大文章意义重大。
2022年3月,重庆监管局联合市发改委打造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信易贷·渝惠融”,运行两年多来,平台起到了强化信用信息共享、促进银企高效对接、激发金融科技赋能的作用。
具体来看,平台按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监管机关、企业主体四端合一的架构进行设计,依托重庆市信用信息中心数据库,向上接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横向打通58个市级行政事业部门,实现全辖市场主体的注册登记、司法、纳税、商标和专利、科技研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等1414个数据项、1.85亿条数据全量归集共享,做好以“信”促“融”。
平台依托重庆监管局“金渝网”,贯通全市1200个普惠金融专营分支行,3000余个客户经理在线接单办单,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信用报告下载、融资订单办理、金融产品发布等服务,为信用优良的市场主体建立“申请有额度、办理有实效、拒单有原因、服务有监管”的信用融资“四有”服务体系。目前,平台实名注册用户数37.7万户,成功授信93.7亿元。
为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满足特定领域融资需求,平台建立产业专区板块,推动银行“量身定制”专属金融产品与服务。例如,立足“三农”业务场景,建行、农行创新打造具备重庆辨识度的区域性金融产品“裕农快贷”“惠农e贷”,将金融普惠触角延伸至农户这一最小单元。
《金融时报》记者:重庆监管局如何利用数字化这一抓手,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质效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蒋平:发展数字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抓手。重庆监管局抓住“数字”关键变量,大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建设,释放数字技术的撬动放大作用。
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我们建成了中西部首个“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金融综合服务网——“金渝网”,一网联通全市所有银行保险机构和基层网点。整合内部金融数据和外部政务数据资源,形成“静态数据湖”与“动态数据网”相结合的主题数据库,积累数据近万亿条,可支持科创、绿色等各类市场主体标签化后一键提取、一键输出,可为各场景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在创新应用场景方面,我们开发上线了惠企、惠民、惠政、惠银四类场景。比如,在“重庆市政府”App上线“一网通办”业务办理场景,包含“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惠民线上保险‘重庆渝快保’”等7个金融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场景。依托“金渝网”数据库,围绕经济运行体征“可感知”、产业发展态势“可看见”、企业成长轨迹“可支持”宏中微观三重目标,实现产业“划群串链”、链群“整体感知”和链企“精准画像”三大功能。
下一步,重庆监管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西部大开放、大保护、大开发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围绕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长江上游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城乡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等领域,加快金融服务流程、数据、平台整合,拓展应用场景,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度和快捷度。一是构建数字化业务流程图。围绕贷前、贷中、贷后全生命周期,通盘梳理各类业务事项,逐层分解各项业务指标,整体评估可以利用数字技术集中办理的信贷环节,形成可复刻、可迭代的数字信贷场景构建通式。同时,明确数字化流程再造实施路径和数据资源需求清单,为辖内金融机构数字化流程再造提供帮助。二是构建数字化业务模型。深入开展金融数据挖掘,建模识别产业运行和企业运营情况,持续迭代小微企业资金流水首贷、续贷模型,提升银保企对接和服务效率。三是升级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对服务企业和群众的各类数字应用场景核心功能进行识别、抽象和封装,为多应用场景开发提供可复用、可通用的统一解决方案。归集整合建设金融产品超市,实现不同场景、不同群体的智能化融资产品推荐展示,简化客户申请流程,持续改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