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互助的路如何走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雷和平 党海丽 杨春胜 发布时间:2017-04-17
“陕西省农村金融改革”实验项目承担者
蒲城县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3月,由13人发起,注册资金50万元,主要从事小麦生产所需肥料和农药的供应、病虫害统防统治、新品种试验示范及良种供应、测土配方施肥、收耕器械、粮食收购及加工、农资信息等工作。2010年年初,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承担了“陕西省农村金融改革”实验项目,在合作社内部成员之间开展信用合作业务。之后该社秉承千年民间互助传统,基于百里乡亲诚信保障,以做强做优主导产业为纽带,探索开展了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
2010年、2011年,该合作社连续被评为“渭南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14年,被陕西省农业厅、发改委、银监局等十部门评为“陕西省省级示范社”。2016年11月,被陕西省评定为“省级百强示范社”。2016年12月,被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银监会等九部门列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6年度,该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2352.8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015元。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录民也先后被评为2014年度“渭南市首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15年度蒲城县“身边好人”、渭南市“2015年度标杆人物”,并于2016年2月被推选为渭南市人大代表。
四大做法值得肯定
在调查采访的基础上,记者认为,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在信用合作探索中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有一套规范的组织机构和严明的管理制度。合作社成立伊始,就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并把品德高、作风正、威望高、能力强的社员充实进理事会和监事会,构建起“社员代表大会控制、理事会民主决策、监事会全程监督”机制。自“陕西省农村金融改革”实验项目开展以来,该合作社相继出台了《蒲城县晓光三农乐资金互助管理办法》、《互助资金投放流程》等规范性文件,对资金互助范围、担保抵押、投放流程等业务进行制度性约束。同时,还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了互助资金管理部门,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独立核算”。统一内部票据,统一印制社员证、资金互助证、成员股金单等重要内部业务凭证,规范核算行为。
二是有一个明确的资金互助方向和科学的互助方法。在资金互助方向上,坚持“为本社成员服务、为成员生产服务”的原则。在资金互助范围上,坚持“社内融通、两头扎死”和“两证齐全”的原则。合作社互助资金只在社内流动,对社外人员一律不开展业务;本社社员只有持社员证和资金互助证,才能办理资金互助业务。在互助方式上,建立了社员登记评价体系,将社员分为5个星级,一星设定为6000元,初次借款必须从一星开始,建立良好的信用记录后才可升级换星,提高互助金额;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便会减星降额。
三是有一套严格的风险防控体系和规范的资金互助流程。合作社建立起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理事长只管人不管钱,每投放一笔互助资金都由理事会讨论通过,防止合作社的个人化和空心化。专门邀请审计事务所对互助资金投放流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建立起“投放前调查、投放中审查、投放后督查、逾期追查”机制,对每一笔互助金进行严格的审查、投放和跟踪,确保能够按期收回。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对互助金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计提准备金,进行收益分配。目前,已提取风险准备金150万元,坏账准备金24.7万元,盈余公积金26万元,累计分红48.9万元。设立互助资金上限,单笔互助资金原则上不得超过该社员股金的10倍,最高上限不得超过3万元,期限不得超过1年。细化关键环节,推行“负面清单”,保证资金安全。
四是有一个稳固的产业支撑和不断健康发展的产业链条。合作社始终坚持资金互助制度创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着力在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上进行有益尝试。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合作社积极引导社员种植优质小麦4000余亩,亩产达到700余斤,每斤价格高于市场售价近0.2元;推行土地托管,针对当前青壮年外出务工增多的实际,于2011年起在合作社社员内部推行了土地托管业务,社员将自有耕地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交由合作社统一耕种,收获后,社员可将小麦自留或者买卖,目前已托管社员土地2000亩,年节省费用近14万元,实现产值330万元;提供技术支撑,常年聘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社员讲解高产小麦种植技术,为社员实施“压青工程”、“配方施肥”等项目,有力改善了土壤有机质,提高了肥力;提供平价农资,积极和大型农资生产部门联系,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社员提供农资服务,累计供应良种12万斤、化肥1160吨、有机肥135吨;开展粮食深加工,于2014年投资近130万元建成1000平方米的粮食储备库和200平方米的粮食深加工车间,投资30万元引进专用面粉生产线,生产小包装面粉,并注册“亚亚”牌商标,有力提高了合作社抗风险能力。
以发展产业为根本
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的开展,记者认为,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发展产业是根本。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的根本宗旨是谋求全体社员的共同利益,农民的利益离不开农业,农业要发展壮大并有利可图,就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任务就是要带领农民发展壮大农业产业,通过产业致富。开展资金互助业务只是支持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是为了弥补正规农村金融的不足,基于百里乡亲的诚信基础,满足社员临时性、小额的资金需求而开办的副业。因此一定不能把副业当主业干,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损害社员的利益。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业务,就是主要服务于小麦产业并且依赖小麦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因此才能健康发展。
第二,“对内不对外”是红线。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其资金实力、从业人员素质、对风险的把控能力以及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都十分有限,一旦逾越“对内不对外”的红线,就容易失控,甚至沦为非法集资。而一旦失去了百里乡亲的诚信基础,贷款的安全性就难以得到保障,就有可能会给合作社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内融通、两头扎死”的资金互助办法就很好地坚守了“对内不对外”的红线。
第三,规模控制是关键。合作社的互助资金来自于社员,互助资金的增长速度必须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符。为社员提供资金互助业务,也必须满足小额、短期、与股金相匹配的原则,对于社员发展现代农业的大额资金需求,合作社可以为社员提供担保,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予以满足。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严格控制互助资金规模,目前注册资金800万元,社员互助金额500余万元,年投放互助资金400万元,投放笔数达2500余笔,无一笔呆账、坏账。
第四,外部监管是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而资金互助业务的监管又不隶属于工商部门,如何加强对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的监管、保障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规范化发展,是当前的一道必须破解的难题。蒲城县充分发挥县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服务创新试点的指导意见》、《蒲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监管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互助资金的范围、投放范围、盈余返还、风险防范等关键环节进行制度性约束,使得合作社资金互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联系当地人行为合作社开设了风险准备金公用账户,要求合作社按照融资总额的15%计提风险准备金。据了解,截至目前,三农乐粮食专业合作社已存入风险准备金140万元,有效提高了合作社应对风险的能力。
责任编辑:《每日财讯网》编辑
下一篇:银行业打响普惠金融服务转型攻坚战
〖免责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图片及内容版权仅归原所有者所有。如对该内容主张权益请来函或邮件告之,本网将迅速采取措施,否则与之相关的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